在上墨拓印之前,拓纸的干湿要适度,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渗入空气,造成气泡现象,使字迹易位,要掌握好火候,山东石墨拓片价值,山东石墨拓片价值,待纸略呈泛白、八成干时就开始上墨;先在拓板上倒少量墨,再加几滴丙三醇混合;右手执拓包先将墨汁在拓板上晕开,然后往左手执的拓包上相互多次捶打,让墨色均匀;***次调墨汁不宜太浓太湿,以后逐次加浓,以七成干为佳;拓印时,让拓包沾墨均匀先从边际空白处试打一下,山东石墨拓片价值,如果晕墨,说明拓纸太湿;太潮湿,墨渍易渗入碑文之中,使拓片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的效果;如果不晕墨,说明火候已到;先从边际开始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击打碑、版,要掌握墨色及力度,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也不可专打一处或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先将碑体整体拓上一层淡墨,二至第三遍拓印上墨时再逐渐加深墨色,一般上三次墨直至拓纸上所有拓体文字清楚显现即可。
在整幅拓片当中,除未经装潢的单片和少量的卷轴装外,基本上都是托裱折叠装,如顾千里、章钰专藏等;陆和九所藏采用的是衬后折叠的方法,数量在4万件左右。在拓片的整理过程中,我发现:托裱后折叠的拓片边角容易断裂。国家图书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装裱的整幅拓片亦是托裱折叠装,用这种方法装裱的拓片非常漂亮,但是不久拓片的边角就出现了断裂。托裱折叠装拓片的断裂处不仅极不易修复,而且还伤及了文字,使其文献价值下降。这种情况是托裱法是用浆糊将托纸与拓片紧紧地粘合在一起,浆糊使纸张变硬,不耐磨损所致。
因为传拓的发展与地域的不同,各地区根据当地文物材质的不同而产生了传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为主的陕西派,以拓砖瓦吉金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为主的山东派,还有以拓画像石为主的苏皖派。四大流派所制拓片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主要是拓包的制作与所用纸张的区别。传世拓片以碑帖为主,兼杂吉金、摩崖、墓志、造像等,数量稀少的是砖瓦拓片。秦砖汉瓦之所以珍贵,主要原因是上面有许多当时人们所不了解的图案。清代的文人大多注重文字的研究,而避开汉画不谈,因文字能够“正经补史”。
文章来源地址: http://lpgypsp.m.chanpin818.com/gongyipin/zzgypus/deta_3763248.html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